2025-11-03
制造業作為國家經濟命脈所系,是立國之本、強國之基。“十五五”規劃建議提出,“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,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”“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”。
由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的“燈塔工廠”,被譽為“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”,代表當今全球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最高水平。目前我國燈塔工廠數量全球第一,占比超40%,反映出我國在制造業領域的實力和競爭力。10月26日起,央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推出系列報道《走進“燈塔工廠”》,看中國“制造強國”之路。
10月30日,央視財經《走進“燈塔工廠”》系列報道,深度聚焦全球光伏電池行業首個“燈塔工廠”——通威太陽能眉山公司。帶大家走進這座驅動綠色未來的“燈塔”內部,探尋光伏“智造”的答案。

總臺央視記者楊紫薇:在四川省眉山市,這個占地100多萬平方米的“超級工廠”,生產的主要產品是太陽能電池片。走進車間內,幾乎看不到工作人員的身影,而是有機械臂,還有智能小車來回穿梭,自動化生產線正在高速運轉。平均每隔約0.7秒,就有一片電池片會從這個車間里下線。

通威太陽能眉山公司電池四廠設備部經理智旭強:車間內有20余條自動化生產線,在數字化轉型后,日產量從2024年的441萬片,提升至目前的495萬片,凈增54萬片每天。

除了高效的“速度基因”,這座“燈塔工廠”的“創新基因”也十分關鍵。如果把設備比作一個人,現在工廠給它們身上裝了數百個“傳感器”,實時采集“心跳”“體溫”等數據,再將其匯入被稱作“AI大腦”的中樞系統進行智能管理。 

通威太陽能眉山公司信息部副部長王琦:過去要等著設備出現異常才能發現問題,現在結合數據和AI大模型學習,可以實時判斷,甚至預測未來可能會出現的一些“病因”,實現了設備異常故障降低了近50%。 

數字化轉型讓產品的多項關鍵指標得到提升:光電轉換效率提高了12%,缺陷率降低了41%,轉換成本降低了37%,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33%。一線工人和工藝工程師也通過數字化平臺,把工廠變成了創新孵化器。
2020年4月正式投產后不到兩年,公司便成為眉山市首個產值突破百億的企業。此外,當地還持續吸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在這里投資發展,助力眉山打造成渝地區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。

四川眉山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許舒妤:今年1到9月,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增速達到14.2%,培育了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戶,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16戶,建立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,推動項目快審批、快落地、快投產。
這座全球光伏電池制造領域首個“燈塔工廠”,是如何打造出來的呢?
在綠色能源的競技場上,光電轉換效率,即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百分比,一直是衡量的關鍵標尺。而作為其核心的太陽能電池技術,則成為企業研發的焦點。近年來,工廠在關鍵技術上實現了持續突破。

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的數據顯示,電池效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,光伏度電成本可降低7%左右。傳統靠人工去列出效率優化方案,可能需要三到六個月,而現在通過AI模型就能算出最優解,大大縮短了效率優化周期。 

技術上的微觀突破,是燈塔的光芒之源;而將技術成果鍛造為“標桿產品”,則又是一段新的征程。為了產業鏈自主可控,他們與國產設備制造商合作,共同推動工藝和技術真正落地。

2024年,隨著S5車間首片電池片下線,通威眉山工廠共四期項目全部建設完成。5年時間內,5個電池工廠“拔地而起”。 國產化設備的成熟應用,為快速投產打下堅實基礎。隨著光伏產業技術迭代加速,工廠對原有的一二期項目進行了全面升級,同時也將數字化轉型作為核心戰略。 

通威太陽能眉山公司總經理姚騫:整個工廠我們利用了超過50個數字用例,讓每一座工廠都具備自感知、自優化的能力。最終成為全球光伏電池行業首家“燈塔工廠”。我們希望在2030年之前,光伏度電成本在現有基礎上再降低30%。
在姚騫眼中,評選上“燈塔工廠”并非終點,他說企業競爭的本質是效率的比拼,要保持領先優勢,每一天都是新的起點。
